第五天:
“一個星期一下就過了,終於來到星期五,早上在校門口迎接孩子,幾乎大家都跟我說等不及週末的郊遊了,呵呵。
每天都是新的一天,每天都有新鮮事。有的是寄宿家庭反應衛生紙要丟在馬桶不是垃圾桶;有的是反應跟寄宿家庭的手足鬧不愉快,所以想要換家...
我們的文化總是沒有很鼓勵我們主動提出問題,跳出來講話。在台灣,多半認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,然後要避免衝突;不要標新立異特異獨行,要合群,所以普遍孩子的個性會比較保留,而不是積極的去挑戰或嘗試,遇到問題想說如果能避免就好。
從寄宿家庭和學校生活,孩子們也體驗了文化差異,甚至衝擊,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寄宿家庭好嚴格,home家小孩好煩我不想要跟他們住,為什麼要跑班上課,學校好遠不想走路... 這是大多數人的反射反應,遇到衝突或是問題就想避免或閃躲,也算是防禦心態,可能想說避免就沒事了,結果事後搞不好心裡卻產生了疙瘩,或是因為刻板印象造成的誤會,但是我認為這個時候才是最好的學習機會。
好的溝通不是達到共識而已,而是在協調的過程裡雙方有沒有互相了解各別的論點,即便兩方不一定互相同意,但是卻又能彼此尊重。文化包容力也是,不是要我們全盤接受差異性,而是即便有差異,也學習互相調適。這幾天,最常跟孩子講的話,就是不斷鼓勵他們主動,如果不會講,不敢講,可以私下跟我說,可以教你們怎麼處理。
其實,我給他們空間和機會,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很棒,跟著交流團的其他老師們也發現,原來不用擔心他們語言能力,因為溝通的方式不只在於口語,而且孩子們其實就是需要被推一把,被鼓勵,突破舒適圈,其實他們會越來越有信心,越來越敢嘗試。
比如說,去中學部上學的孩子,提到跑班很累,我說,要是以後你們高中就出國留學,人家一樣要跑班,現在有老師陪你們調適,以後才不會一下子無法適應,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。
我們每天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,孩子們學習,我也向他們學習。
Becca"
在這邊分享一個很棒的短講。(有中文字幕)
https://www.ted.com/talks/chimamanda_adichie_the_danger_of_a_single_story